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9-14 09:17
武圣庙村隶属单县园艺街道,初称惠家村,由惠氏一族迁此建村。
《单县志》记载,大明正德十二年(公元1517年),惠氏先祖在村东头建立一座庙宇,大殿三座,庙门三间,相配东西廊房,供奉祭祀关公像,左右周仓持刀、关平托印,气势恢宏,香火旺盛,远近闻名。
相传,惠氏祖先从山西迁徙而来,带着对关公的信仰,沿着黄河流域,在陌生之地繁衍生存至今。关公是山西人,又名关羽、关云长,后世尊崇为“武圣人”。惠氏族人自豪于“同乡”关公,不仅建庙立像崇奉,还将村名改为武圣庙村,在每年古历五月十三举办隆重庙会。
自古以来,武圣庙村重视文化传承和教书育人。1938年,由乡贤吴西灵、朱才子共同发起,商贾、富户慷慨捐资,在武圣庙内建立了村小学。1958年办起了完全小学,10年后成立联合中学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。
武圣庙村能工巧匠很多,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。村民宋明莲擅长坠子书、大鼓书表演,在其熏陶下,本家有7人传承民间艺术瑰宝,被称为“曲艺世家”,至今仍行走城乡之间,活跃百姓舞台。
史料记载,武圣庙竹马、旱船表演艺术有近200年的历史。1967年冬,武圣庙村成立了20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,主要演出节目有《沙家浜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红灯记》等现代京剧和坠子书,曾多次参加县、公社、大队、河工地等汇演及慰问演出。
2006年初,武圣庙村成立了民间艺术团,由竹马队、旱船队、秧歌队、高跷队、舞蹈队和曲艺队6个小分队组成,其规模和实力在全县屈指可数,多次代表县、街道参加省市县群众文艺汇演,获得无数奖项,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“文艺轻骑兵”。
近年来,艺术团自编自演的《振兴乡村走在前》《说说咱村的新鲜事儿》《敬老饺子吃得香》等说唱段子,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、新农村涌现的好人好事,摒弃陈规陋习,弘扬文明正气,深受群众喜欢。
如今,武圣庙村风民风焕然一新,出现了“三多”“三少”的局面,即身体健康的多了,有病有殃的少了;和睦家庭多了,生气闹别扭的少了;勤劳创业的多了,好逸恶劳的少了。“这都是文化振兴所焕发出的乡村文明新气象!”村党支部书记周存玉说。
文/图 通讯员 刘厚珉